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居家“云”学——未来教育雏形初现

■学生进行在线学习。

■图为郑州路第二小学的线上德育课,孩子们通过创作一首诗,表达对医务工作者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沐源

出场嘉宾

陈凯泉: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副教授

杨进中: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孙先亮:青岛第二中学校长

解育红:青岛市市南区琴岛学校校长

学习空间从学校转移到家庭,学习方式从线下转变为线上,延期开学以来,“停课不停学”已经在岛城中小学实行超过六周了。在这段特殊时期的探索与实践中,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一些短板暴露出来,但人们又清晰地感受到挑战中存在的机遇——加速教育深入变革的大幕或许已经由此拉开。不少教育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也认为,当前的居家“云”学,让我们触摸到了未来教育的雏形。

关于改革

当前的实践将被写入教育学教科书

陈凯泉:据初步统计,疫情之下全球约有8.7亿学生开展互联网学习,这是史无前例的、里程碑式的尝试。上一次这样的经典实践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二战时期美国为了加速军队的培训,将电影作为新的教育媒体,使教育技术有了一次飞跃式发展。时隔70多年,因为疫情的暴发,在线交互式学习广泛开展。实际上自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以来,人们就对在线交互式学习寄予厚望,但一直以来只是进行小规模、零星的尝试。像当下这样大规模的、解决实实在在教学问题的实践,尚属首次。这是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必将写入教育学教科书中。

我们需要看到,疫情突如其来,在线交互式学习在短时间内,使传统的、被破坏的教学秩序得以重建和重塑,让师生之间保持较好的交流,并且经过几周的探索和适应,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这种教学方式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当然也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教师对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准备不充分,对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力不足、不适应,仍是把实体课堂、讲授式课堂“搬到”互联网上;再如学生对数字化背景下的学习不适应,自制力不足,视疲劳等。出现这些问题也比较正常,问题就是研究和改进的方向。总体来说,这段时期的实践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为“后疫情时代”继续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增加了丰富储备,包括教育资源的储备、教学模式的储备等。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素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管理者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也都有了不同层面的提升。

大部分人会回到老路,但改革引领者已登上舞台

杨进中:此次疫情让师生被动“上线”,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在前期都没有做好准备,也因此出现了不少问题,但这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线上教育实践,极大促进和推动了教育模式的改革,加速了我们走向未来教育的步伐。站在“后疫情时代”反思教育,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眼前的课题。

这次实践让我们重新反思“教”与“学”的关系。学习的本质是思维的培养,老师的“教”通常是把老师的思维教给学生,传统的“满堂灌”更是用老师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所谓课堂精彩不是讲得精彩,而是学得精彩。如何让学生真正去学?在传统课堂中,老师通过解读学生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就能感受到学生是否在思考,老师用自己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把控课堂。但是在线上教学中,时空的隔离、社会临场感的缺失,使老师难以把控学生,因此把传统课堂“搬到”线上是行不通的。老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更好地做教学设计,包括项目式、探究式、跨学科的课程设计,让学生真正去动脑动手,自主解决问题。老师要“退后”,角色要转变,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的辅助者,是学生学习的同伴、同伴中的首席。

我们要反思课程与课堂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追求“高效课堂”,比如翻转课堂,对课堂结构进行变革,但这种变革多是停留在如何高效地把知识点传输给学生。如果课程改革跟不上节奏,我们就无法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课堂改革与课程改革都要抓好,此次居家学习对传统课堂与课程的打破,给了我们更多经验和启发。

当前各校的线上教育平台已经搭建起来,开学以后,即使大部分教育工作者会回到老路上,但留下来的小部分人会成为教育改革的引领者。哪怕有百分之一的教育工作者尝试推动改革和创新,对教育而言也是巨大的改变。

关于教学

教师的“主播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

杨进中:“停课不停学”期间,许多在校老师上网课不适应,学生也学得枯燥乏味。反观校外培训机构的网课,却十分有吸引力。经过多年探索,校外培训机构的老师在网课中非常善于与学生互动,风趣幽默,灵活运用“挖坑”“打赏”等手段引导和激励学生去学习。前者是被迫上线的“18线主播”,后者是真正的“一线主播”,这种“主播素养”是需要修炼的。“主播素养”不仅是线上教学所必需的素养,其背后也代表着教育理念的革新、教育方法的创新以及不断寻求自我突破。在现实课堂中,很多老师难以突破自己,因为传统教学仍是重在知识点的传授,且传统课堂更强调秩序和整齐划一。居家线上教学给老师提供了突破自我的机会,也有许多老师在突破中尝到了甜头。将来回到现实课堂,这种受益也会推动部分老师继续前进。

从单向传输变为师生共同建构学习过程

解育红:在这次线上实践中,许多老师重新学习,边探索、边反思、边总结,得到了新的成长。许多老师在一次次探索中,不由自主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惯性”,不断创新,想方设法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孩子。

老师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教育技术的更新迭代只有深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解决目前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教学供给之间的矛盾。在逐步积累的过程中,可以从海量的学生行为数据,识别每个学生的特点和诉求,根据每个学生的真实需求,推送信息化学习资源,以实现学习过程的个性化。在新型学习空间下,单向传递知识的学习活动模式,转变为师生共同建构学习的过程,推动传统课堂的流程再造和文化重构。

关于未来

未来学校会成为学生的素养发展平台

孙先亮:在特殊时期,许多学校被迫无奈开展互联网+教育,实际上这次实践对学校重新反思自己的教育有很大帮助。单从学业来看,它倒逼老师和学生去改变传统教学角色和教学模式。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自己,都更加明确,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应对未来各种不确定的挑战。

同时我们还发现,有不少老师和家长对互联网+教育仍然存在排斥和抵触心理。他们认为互联网+教育隔着屏幕,师生无法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和互动,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认为PAD教学伤害视力。实际上这些问题并不是互联网+教育所独有的,现实教学中也不同程度存在同类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最关键的立足点是,我们不能以传统的标准来看未来教育,因为未来教育肯定不是现在这种样态。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未来看今天。

实际上,当前的居家“云”学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教育的雏形。未来教育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老师的角色发生改变,他们给学生提供资源、提供方法指导、提供问题解决方案,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支持者。未来的学校会改变存在的形式,呈现新的样态。平时学生在家学习知识,而学校会成为学生的素养发展平台,学生通过到校参加各种活动来培养交流能力、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内涵将发生深刻转变。

未来教育将是线上与线下的虚实融合

杨进中:将来,我们会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育人环境,特别是随着5G技术的不断成熟,这一天或许并不遥远。线上有线上的优势,而线下也有其不可被取代的优势,因此学校不会消失,但是其功能的重心会发生改变。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学校是人进行社会性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场所。知识也具有社会性,它不是人自己学会的,而是社会协商、共同建构的。

因此未来的课堂将是讨论性的课堂,学生面对面讨论,进行社会互动式教学,协作完成项目,由此重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创造等高阶思维。对于记忆性的、理解性的知识,学生可以在家通过线上教学获取。因此线上教学重点培养记忆、理解和应用等低阶思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