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经济观察:揭开青岛经济的“活力密码”

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青岛实现新的城市梦想的主攻手。6月25日,2021青岛年度经济成就发布仪式举行,榜单从事件、人物、企业、案例等多个维度解读青岛2021年度经济发展成就。作为青岛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和企业家活动之一,走过十余年的青岛年度经济成就系列活动,已经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记录仪。

在相互成就中行稳致远

企业稳则经济稳。市场主体是稳定经济基本盘的重要基础。

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实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和新征程的良好起步开局,关键就是要看市场主体能否战胜困难、稳定预期、稳健发展。

作为一份持续17年的发展报告,见证和经历了经济发展的波峰波谷和潮涨潮落,也涌现出一些新亮点和新特色。企业在扩张上继续趋于稳健,注重内涵式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有效顺应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之大势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导向。百强企业员工总数69.84万人,比2020年百强企业增加3.7万人。从新产品收入来看,有50家填报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共计5010.39亿,占其总销售收入的55.76%,2021青岛百强企业中有74家企业填报了专利信息,专利总数共计94950项,其中69家企业拥有发明专利46993项,专利数量和发明专利数均创历史年度新高。

这份稳健前行的成绩单也恰好暗合了中国经济所处的新方位——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握发展的时与势,才能坚定信心,行稳致远。

爬坡过坎,是当下众多市场主体的切身感受。一个个数字里,既有青岛成为全国第九个工业资产过万亿城市的荣光,也有青岛经济总量排位下降引发的对产业发展模式的深刻思考,这份报告已经和青岛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成为这座城市、城市品质、未来梦想追求的外在体现。可以说百强企业无疑是青岛经济发展的“压舱石”,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更是创新突破的“先锋队”。

归根结底,“稳”的目的是为了“进”。正如新华锦集团常务副总裁张航所言:“慎始敬终,方能行稳致远。20年来一路走来,新华锦一直把‘稳’字当成经营的首要要素。下一步,新华锦将继续在稳定发展的情况下不断的挖掘机会,为青岛市做更多的贡献。”

稳中求进,进中提质。在这方厚植企业家成长的沃土上,一代代企业家与青岛这座城市同频共振,谱写了在相互成就中行稳致远的精彩篇章。

榜单背后的青岛底气

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是对投资者最大的感召。青岛作为中国最早启动工业化的城市之一,百年来,“青岛制造”记录着城市的发展轨迹。

在本次发布的榜单中,青岛本土企业,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指标继续呈现上升的趋势。

在总体指标方面,在百强企业中,非央企在服务业和制造业中,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资产总额均有所增长,其中营业收入增长率为27.6%、6.84%,利润总额增长率为62.61%、17.07%。

在平均资产增长速度方面,百强企业中非央企业、服务业、制造业均高于百强整体水平,表现尤为亮眼。

有潜力,也需摸索出释放潜力的路子。

青岛作为特大城市,产业门类齐全,各类应用场景丰富,一直致力于推动制造向创造转变、速度向质量转变、产品向品牌转变。以榜为鉴,百强中的企业无一不是逆势而上、持续领先的翘楚,它们对经济的强牵引提供了鲜活的现实样板,日渐壮大的青岛企业也深刻展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

抢占先机,青岛更需要强劲的开路先锋。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经济正成为充足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这意味着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会不断涌现,机遇与挑战并存、合作与竞争共生。为加速“数字强省”建设,山东省政府已通过《推行“云行齐鲁 工赋山东”专项行动》。结合区域发展特色,卡奥斯将全面推广“1+N+X”模式:搭建“工赋山东”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实施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区域的产业链协同和资源联动配置提供最优解。

近年来,青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动能转换,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实体经济的根基更加稳固。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迅速起势,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引领型大项目落地建设,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2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跃居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7位。

可以说,数字转型已不仅仅是青岛的产业风口,更是长期的战略性生态建构。从全国首创城市数字经济新范式的“工赋青岛”,到自主创新数字城市场景平台、全国输出现代治理青岛方案的松立控股,这些依托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而兴起的新业态正孕育着青岛经济发展的澎湃新动能。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双向奔赴

头部企业引领行业发展,腰部企业茁壮成长,独角兽、新物种不断涌现,一个孕育企业和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生态正在形成。生态,让资源要素便利流动,让企业和城市之前相互赋能。

数据显示,截止今年6月,青岛实有各类市场主体突破200万户。其中,民营市场主体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超过98%。可以说,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已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尤其是在当下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不利形势下,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呵护。营商环境作为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只有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在“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青岛才能在激烈的“城市排位赛”中提高竞争力。

在《2021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中,青岛的表现可圈可点——市场环境评估得分64.22分,连续两年位列北方地区第一;在全国率先建立中小企业统计监测体系;通过“民营经济创意会”打造“政策配套齐全、金融资本助力、应用场景开放、资源充分对接”的项目落地闭环生态;完善全流程服务,推动创意项目落地生根等经验做法也被一一收录。

“有为政府与有为市场需双向发力,守正创新,守正出奇,方能在全国引领现代化发展的大潮。”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高水平开放平台也加速了优质资源向青岛积聚,进一步撬动了青岛的开放空间。近年来。青岛相继被赋予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山东自贸试验区等“国之重任”。国家战略汇聚青岛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对青岛而言,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匹配国家战略,体现青岛担当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在现场访谈环节,山东省港口集团总经理李奉利将“融”字选为年度关键字。他感慨道:“‘融’是我最深的感受。作为供应链服务的企业,首先是要更好地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次,港口作为沿黄流域最重要的出海口,要更好地融入大发展战略;第三,要更好地融入山东、青岛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在保畅、保供方面当好服务员,服务于供应链的畅通、产业链的协同和价值链的创新。”

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中国经济的创新发展,需要这样的企业,也需依仗这样的企业。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十四五”时期关键之年,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奋力谱写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宏伟篇章的新征程上,青岛潜力无限。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