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财经日报讯(记者 尹为鉴)前一段时间和朋友聊天,他说如今的创业形势已然是个“凛冬将至”的模样,创客们来了一批,又败了一批,想赚热钱的人太多,真正有内在的创客太少。创业形势的不乐观就像是蝴蝶效应,引得诸如创客空间这类孵化加速器同样遇冷,不少孵化器从门庭若市变成了门可罗雀。甚至于毫不夸张的说,不少城市的“创客大街”,如今冷清得可以在那练车。
海创汇发起大企业创业创新联盟
创业环境遇冷,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无非是资金或政策不到位。但如果我们看到,被誉为“创业天堂”的硅谷,其同样存在着人才大量流失、创业形势不乐观的问题,我们是否还会将资金政策视作孵化器们的核心竞争力?这个答案值得探讨,而在海创汇的探索模式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方向。
行业遇冷,以开放应对挑战
其实对于诸多孵化器、加速器而言,探索自己的未来模式或者说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不仅是海创汇在探索,创业黑马等一些孵化器将创业模式探索至二三线市场,优客工场则探索着社群场景模式。这些创业服务平台所进行的尝试,如今还不能判断其能否成功,但至少让我们看到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而对于海创汇而言,其所进行的探索即是布局全球,实现全球创业服务资源的互联共享。在1月26日的海创汇年会上,海创汇负责人正式发布了打造全球网络平台的新战略,将其过去的创业热带雨林形态进行了全新演化。
布局全球,这是一种开放的思维。事实上,在物联网时代,开放共享并非是一个多么新颖的字眼,但对传统的创业孵化器而言,这种思维并不常见。从中关村到创客小镇,孵化加速器们束缚在自己搭建的一方空间里,并长时间活在“依靠”、“等待”之中。依靠政策或是依靠资金,而后等待着创客入驻乃至成功。单纯的资金、政策资助不能说是生存的完全因素,因为创业的主动权并不在这些孵化器手中,如果纯粹依靠高入住率所带来的租金收入,那么回头看看那些凋零满地的创客咖啡,我们就会明白“走量”绝不是孵化器最理智的发展模式。
那么海创汇的开放是一种怎样的姿态?简单来说,其不仅对海尔的内部员工开放,也面向全球所有创业者。在全球创客面前,海创汇用一种无边界、无障碍的方式,吸引全球创客来平台创业,将成熟的创业孵化模式运用于外部创客,成功使全球创客创业加速发展。其实我们从这一点上,也能够看到海创汇创智于全球的首要逻辑,即是无差别地开放平台,进而向全球辐射。
布局海外,覆盖全球资源
从数据上看,海创汇与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国内16个地方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其所构建的“基金+孵化”、“高校科研+地方政府+产业孵化”、产城创等模式,也在全国各城市落地。
而海创汇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的智能制造孵化器,即是“高校科研+地方政府+产业孵化”模式的代表。其在智能制造、物联网、智慧家庭、智慧物流等领域进行孵化,目前孵化的项目达20多个。
在全球化方面,海创汇的海外布局已经覆盖以色列、美国、加拿大、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在以色列,海创汇与当地知名医疗孵化器Trendlines达成合作,并对接海尔医疗资源共建医疗实验室。在美国,海创汇与著名孵化器PlugandPlay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引进先进技术和项目。而在北欧,其以芬兰为起点,建立与北欧各国在新能源、清洁能源、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合作,并形成了双方初创企业路演交互的社群经济模式。
在全球化布局下,海创汇如今已整合全社会4000多家创新创业资源,1333家合作风险投资机构,120亿创投基金,与开放的创业服务组织合作共建了108家孵化器空间。同时,其线上平台项目达2400多个,实体孵化器项目256个,总估值200亿。
全球格局,加速生态化演进
那么在开放至全球范围后,这种布局又为海创汇带来了什么?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汇聚全球资源,在海纳百川中实现全方位的演进。一方面,海创汇的全球布局改变了以往孵化器在固有地理空间内的孤立发展,其将全球一流资源融合到一起,实现一种“汇聚成海”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海创汇也由过去的孵化器进化为创业的热带雨林,最终再成为全球的创业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来自全球各个角落的创业家都有了被挖掘的机会,并能顺延着创业服务资源的流向,主动向海创汇靠近。这实则就是优化了创业平台的挖掘效率,一改“大海捞针”的创客寻找方式,变为“江河汇于海”的主动引流。
而对创客而言,海创汇的开放给了他们更宽阔的资源市场,这就好像是让全球资源为创客所用。以以色列CITT公司为例,该公司从事医疗美容器械业务,手里有高端的医美技术。初入中国市场,CITT在产品销售、推广等方面频频受阻,但通过海创汇的加速,CITT如今已成功对接海尔的销售渠道,2018年度预计销量20万台。
最重要的是,全球的资源介入让海创汇的生态性更进一步,如果说过去的模式是孵化一个新项目,那么海创汇现在要做的就是加速N个新产业。普宙无人机的案例最具代表性,该项目是首个进入海创汇平台的无人机项目,但在孵化过程中,海创汇内部就逐渐建立起了一个无人机生态。展开来说,普宙是消费级无人机,随后又吸引了大睿航空(消防无人机)、中翔航空(警用无人机)、新翼小飞(智能飞行车)等项目。同时,诸如寓乐湾、智造云、风向标、联合集散等无人机社群也随之建立。可以看到,在海创汇平台上,围绕着无人机,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正在形成。
海创汇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海创汇孵化加速的目的是“为未来而来”。而这个未来又是什么?恐怕不仅仅关乎创客们的未来,更关乎创业平台自身的未来。其实对于诸多孵化加速器而言,长存的核心在于开放,演化的关键在于资源融合。我们不敢说未来的创业孵化模式会定型成什么样子,但至少海创汇正为了未来而探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